中汽協最新數據顯示,今年1-7月全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69.9萬輛,實現逆勢增長40.9%。究竟是什么人買走了新能源車,他們的特征、偏好又是什么?日前,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王都發布了《2019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研究報告》,為我們一一揭曉了答案。
政策影響致7月銷量走低,經濟發達地區需求較旺盛
7月新能源市場銷量出現環比、同比雙降,主要還是政策變化所致。補貼退坡導致銷售成本,數額動輒好幾萬元,部分車企將之轉移給消費者。再者,6月國五車降價清庫,部分新能源汽車意向用戶轉而購買燃油車,數據結轉影響到7月銷量。另外,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上周指出,近期國際油價回落到54美元左右,較同期的國際油價下跌近20美元,新能源汽車使用成本上的優勢稍微弱化。
在地區銷量分布方面,新能源分市場與整體車市基本保持一致。汽車作為大件消費品,經濟發達的東部、南部省市人均收入較高,購買力較強,特別是重點一二線城市對新能源汽車有牌照、通行等相關政策利好,與之對應的市場表現較好。今后,國家將逐步推動地區經濟發展平衡,廣大中西部地區的需求或有所改善
先行者市占率占優,對公用戶增速放緩
關于新能源汽車品牌情況,王都表示“早起的鳥兒還是有蟲吃”。比亞迪、北汽、奇瑞、榮威等憑借先發優勢,市占率較高。其中,比亞迪不論在PHEV市場還是BEV純電動車市場均一家獨大,北汽新能源在BEV市場、榮威在PHEV市場表現出色,這跟企業的戰略選擇有關。
注:縱軸為品牌進場時間
中高端市場依然是外資品牌的天下,大眾雖然進場稍晚,但憑借燃油車的強大背書,在PHEV市場表現強勢,寶馬是豪華品牌中布局較早者,1系和5系的PHEV車型在細分市場較為成功,而特斯拉在高端BEV市場幾無敵手。造車新勢力方面,蔚來是個中代表,小鵬、威馬勢頭初顯,對于其它還未實現量產的新能源汽車,王都表示“我相信他們不會都上市的,大部分上不了市”。
消費群體偏好方面,對公用戶保持增長,但增速放緩,A級車最受歡迎。這幾年在“低碳出行”等政策號召下,政府機關、國企、事業單位不斷普及公務車新能源化,交通部去年更是發布了《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》,到2020年底前,城市公交、出租車及城市配送等領域新能源車保有量需達60萬輛。私人用戶尤其在BEV純電動車方面增幅擴大,說明新能源汽車在向市場化轉型,廣大消費者的接受度不斷提高,尤其更偏愛SUV車型。
高收入高學歷人士更青睞BEV 中高端市場存空白
在消費者年齡情況方面,新能源汽車和燃油車整體上差異不大。不過在家庭人員結構方面,電動汽車的四口之家比例高于燃油車,由于其樣本不多,很難得出具體的結論。值得一提的是,報告顯示,在消費者學歷方面,預購20萬以上純電動車用戶的學歷是最高的,而且不少家庭的年收入超過百萬元,經濟實力較強、高學歷人士對于純電動車的偏好遠高于燃油車。
調研顯示,在購買純電動汽車的用戶中,10-20萬純電動汽車現有用戶支出均值為15.99萬元,20萬以上純電動汽車現有用戶支出均值為35.8萬元,調查總體支出均值為29.49萬元。當然,還有一些10萬元以下的入門級產品不在調研范圍內?!靶履茉窜囈蝗毁F,要不然就特別便宜,中間部分特別少,卻是需求最大的群體”,王都表示,三四十萬的高品質電動車可選車型很少,這一塊市場亟待填補。
4S店是主要購車途徑,電池和品牌最受關注
在購車途徑方面,調研顯示,85%的用戶是在實體店購買,網絡購車和車展上購車的體量都很小。這是由于汽車產品的特殊性,消費者存在試駕等售前售后專業服務的需求,需要在實體店終端進行。事實上,新能源汽車銷量的主體來自擁有龐大經銷商體系的傳統車企,造車新勢力倡導的互聯網直賣模式還處于方興未艾。
購買一輛新能源汽車,除用戶自我肯定占主要以外,家人和網絡口碑的影響也很重要。這意味著車企要加強品控管理和口碑建設。王都認為,價格方面也值得關注,以前補貼下滑廠商自己掏腰包抹平,可7月之后很多廠商無力再承擔這部分金額,今后這一問題將越發凸顯。
消費者下決心購買新能源汽車,最先關注的就是電池技術。尤其是電池是否安全、可靠,續航是否高,售后是否有保障,企業今后還得繼續加強電池技術的研發和宣傳。針對續航問題,王都認為,其實這跟用車頻率有關,不是大問題。調研顯示,電池衰減問題、電池回收再利用、電池輻射等問題關注度不是很高,說明了技術進步和企業解釋工作取得成效。
和燃油車一樣,品牌也是影響購車決策的一大因素。消費者普遍傾向于專業研發生產電動車的品牌,屬于行業標桿的品牌,認為其品質相對有保障。進口品牌、合資品牌的認可度還是高于自主品牌,特別是20萬元以上純電動車用戶更傾向于進口品牌,他們比較看重技術先進性、智能化程度以及細微處的駕乘品質。造車新勢力的品牌形象普遍未真正樹立起來,畢竟至今實現量產上市的不過八九家,品牌美譽度也還無從談起。
編輯總結:新能源汽車目前處在一個不斷被市場接受的階段,消費者關注的核心是口碑和電池,需要廠商加繼續強核心技術的研發,夯實產品品質。在20萬到30萬元乃至40萬這一區間,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可挖,亟待新品入市。造車新勢力整體受認可度不高,還需在生產、運營、品牌建設諸多方面完成突破,行業洗牌也是在所難免的。(轉自汽車頭條)